当前位置: 首页 足球

体育种 鞍马和跳马都属于体操项目,你知道鞍马和跳马的起源和发展吗?

时间:2024-05-28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足球 文档下载

从当年起每年举行一次全国马术锦标赛。本国繁殖纯血马的话题立即被国人提出来。作为国内组织马术比赛的最高管理机构,中国马术协会已经决定从今年起恢复每年举行速度赛马活动,为各地区的好手和好马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由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调查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教

鞍马和跳马都属于体操项目,你知道鞍马和跳马的起源和发展吗?

体操项目中,最古的器械之一是鞍马和跳马。大约在一千五百年以前就问世了。公元四百兆磨年左右,罗马帝国末期,奴隶制社会已经开始解体,封建社会的因素正在增长,战争频繁。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就已经有人用木马进行军事训练了。

到了中世纪,骑士之风大盛,每个骑士都以掌握体操、辩论、修辞、算学、几何学、音乐和天文学等“七种独立技能”为荣,而体操当中又以骑马为最重要。要骑马,就要有熟练的上、下马技术,因此“跳马”练习很受重视,但当时跳的不是木马而是真正的活马。有专职的教师,还出现了专门的跳马著作。在没跳活马以前,首先用木马进行练习,这种木马的外型和真马完全一样,有头有尾,还配带全部马鞍。当人们熟练掌握基本技术之后,就穿上盔甲,手持刀枪,从左族袭斗、从右腾越木马,做各种战斗动作。

十八世纪末期,德国体操兴起,他们将 木马砍头去尾,作为练习器械,称为“摆荡马”。1804年,有人把这种马的马鞍换成了铁环,这就是现代鞍马的雏型。以后,用木质环代替铁环,就成了今天的鞍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鞍马上只有“摆动”练习,后来在障碍体操的影响下,开始了勇敢的跳跃练习,这就是支撑跳跃一跳马。于是鞍马变成了两用器材,两个木环也改成可以装卸的了。为了适应男、女不同的生理特点,支撑跳跃又分为纵马和横马。

跳马就是这样从跳真正的马发展起来了。为了把跳马动作做好,把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更好地变为起跳力量,开始出现了助跳板,1952年以前,助跳板是一个高为10厘米的斜坡。随着跳马技术的发展,对跳板的弹性也就要求更高了。1954年国际比赛要求的跳板,是在原来10厘米高斜坡跳板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60厘米的平直部分。两端点的延长,增加了跳板的弹力。约在1956年前后,开始出现了中间有S型板的,由胶合板压合而成的弹性跳板,高度仍为10厘米,沿用到至今。随着跳马技术的飞速发展,运动员需要更大的起跳力量,1975年,国际比赛中开始将上述这种跳板的高度增加4厘米,并在上面加了一层一厘米厚的防滑毡也就是全高15厘米了。

现在男子跳马的长度是160厘米,高度是135厘米,马面上正中处有一条一厘米宽的白线,将马划分为两个区:远端区(远离助跑方向);和近端区(靠近助跑方向)。助跑距离从近端马尾垂直线起算,全长20米。女子跳马197 5年以前规定为110厘米高,随着跳马技术的发展和第二腾空中空翻动作的出现,1975年增至120厘米高。助跑距离不限。

跳马运动能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作风,发展全身的协调性和爆发力,增强腿部力量,锻炼人们超越障碍的禅州本领,也是我军经常使用的军事体育项目,在青少年中也容易开展。跳马开始训练时可用跳山羊、跳箱代替,现行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支撑跳跃是锻炼内容之一。

赛马的历史起源于哪啊?

赛马是人类驾驭马匹进行的一种竞技活动,属于马术运动的一个主要项目,也是其基础项目。它是世界性的传统体育活动。在人类赛马史上,各个时代的赛马活动既前后沿袭,又不断推陈出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赛马活动发展不尽平衡,而且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但彼此之间不乏联系、交流和借鉴,使千姿百态的赛马活动求同存异。在赛马活动方兴未艾的今天,我
们不妨对世界赛马的由来与发展,做一个基本的了解。
根据考证,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所举行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有四驾马车竞技,一此前双驾马车竞赛早已流行。四驾马车竞赛出现后的40多年,赛马才改由骑手驾驭进行。现在我们看到的赛马起源于英国,其竞赛方法比古代赛马先进、科学的多凯卜。13世纪左右。欧洲大陆兴起了赛马热,之后,赛马又传到了讲英语的国家和地区。
目前世界上开展赛马运动较好的国家有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香港和澳门。以美国的赛马为例,每年要举行十万三千多场赛马,观众达到八千万人次,马票售出金额达一百二十亿美元。其中尤以肯塔基大赛最为重要,全美最优秀的赛马集中在一起进行角逐。
我国的现代赛马活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到了20世纪30年代,除了香港的赛马业迅速发展外,上海有2个跑马厅,天津有3个跑马场,全国的赛马场逐步发展到20多个。上海跑马厅在解放前曾一度成为亚洲最大的赛马场。
1952年8月举行“八一”建军节25周年运动大会上,进行了赛马比赛,1959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来自13个省市的226名选手参加角逐。1960年举行了全国马术锦标赛。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自此之后至1982年之前,我国再也没有举行过赛马比赛。1982年,我国申请加入了国际马联。从当年起每年举行一次全国马术锦标赛。赛马被列入全国锦标赛正式比赛项目,直到1987年全运会结束后才由于重点发展让孙裂奥林匹克马术项目而被迫停止。
刚刚跨入90年代,古城西安率先打响了现代赛马的第一枪,尽管搞了两场就偃旗息鼓,但毕竟开了先河。1991年4月,新中国第一个赛马俱乐部在深圳诞生,第二年该部就举行了“猜头马”平地赛。1992年4月26日。“金马杯中国马王广东邀请赛”在广州市郊黄村开锣。继广州马王赛之后,全国各地的赛马活动此起彼伏。中国赛马运动开始升温。
随着赛马运动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对参赛马匹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纯血马作为当今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马,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关注。从1992年起,广州赛马场就坦闭陆续由香港、澳门引进退役赛马。但是引进的纯血马皆为骟马,不能繁殖,长期引进成本较高。本国繁殖纯血马的话题立即被国人提出来。1995年是中国引进纯血马进行自行繁殖最活跃的一年,深圳从新西兰、内蒙古从爱尔兰相继进口了纯血马。
作为国内组织马术比赛的最高管理机构,中国马术协会已经决定从今年起恢复每年举行速度赛马活动,为各地区的好手和好马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女生适合学什么体育项目

1. 骑自行车
骑自行车可以与我们的生活日益相关,自行车可以算是一种交通工具,我们可以每天骑自行车去上班,骑自行车可以活动腿部关节,消耗能量,从而可以减肥。
2. 跑步
女性每天早晨起床适当的晨跑,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
3. 练瑜伽
适当的练习瑜伽动作,能够调节生理平衡,还可以减压,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保持良好的身材,可以说是百益而无一害。
4. 跳舞
跳舞能够放松自己,增加身体的柔韧性。
5. 跳绳
有闲情的时候可以去空旷的地方跳绳,腿部运动剧烈,可以消耗大量的能量。
6. 仰卧起坐
仰卧起坐是个很累的一项运动,坚持做能去除体内堆积的脂肪,增强腰力。
7. 打羽毛球
打羽毛球几乎是一项全身运动,能锻炼自己的眼力,脑力等。
8. 跆拳道
跆拳道是一项充满魅力的运动,练习跆拳道可以用来防身,还可以增强女性的体质。

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不仅包括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而且也包括非主流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这些都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条件、文化背景下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出现。它可以以一定物质实体为载体也可以是一些纯粹人类精神文化的东西。有形的载体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内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应该说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内涵中既有物质层面的传统运动项目运动器械、服饰、壁画、出土文物等也有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组织文化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及规律。由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调查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教的熏陶最为主要,重视个人的自我德性修养,儒学认为,人在德行修养方面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仁、智、勇”,一旦达到了这个境界,就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民族传统体育深受其影响,非常注重道德修养,甚至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道德教育之中,将体育视为培养人遵守礼仪、修炼情操的工具和手段。(二)我国新形势下新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带来好机遇,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效应,不只是资本的广泛涌入,还有文化的渗透、文化的争夺和文化的入侵,如美国影视文化、日本礼仪文化,韩国的跆拳道文化等,在中国已有了一定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不是追求与西方体育相一致的标准,更不是走同样的发展道路在整合传统体育与现代化、西方体育与东方体育的关系中,需要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综合创新观察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关键在于发掘出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特征以及现代文化中的传统性特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寻求一种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全球化语境,在“互补”与“对话”的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气氛中求得更好的发展,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学的任务是艰巨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如何在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碰撞中找到出路,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以民族自身内在的文化(传统文化)为原始生长点,接受新兴的新文化潮流,由内向外发展,在现代科技进步和多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学应对如何处理主体发展与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东西方体育理念的差异,如何处理好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融,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等等需要做出积极的回应。  四、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前瞻性分析  21世纪是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全球化的教育需要不断更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更需要吸收当代竞技体育的现代化、科学化的方法。目前当代竞技体育经过大量从事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及多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训练、竞赛和普及推广的机制,而民族传统体育长期在民间流传,其中有些训练和教学方法尚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应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素质要求,通过整合与重组,建构以人格素养课程、基础知识技能课程、专业定向课程为核心,以自我完善课程为调控的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使之建设成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新形势下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新的课程体系。但是,建构一套新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下程,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